虽然名为“中国化学工业社”(简称“中化社”),却是中国早期的化妆品厂。它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宁波人方液仙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为上海牙膏厂前身,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厂。家住镇江市区润州山路的夏先生,日前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由他收藏的84年前“‘中化社’十六周年纪念”促销广告,见证了“中化社”的发展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记者看到,这份广告纸张已泛黄,相当于报纸一页纸整版大小,稍有破残。正面采用红色油墨印刷,从左到右印着“中国化学工业社十六周年纪念,购满本社出品满洋一元,奉赠值洋四角起至十元赠品宝匣一只。夏历九月十六日起至十月初七止,计100余种赠品,总数达10000只,总价4908元”和“额外赠品,调味美品、洗发水样瓶,多购照赠”等字样。反面则以黑字整张印刷有“中国化学工业社出品价目单”,有香袋粉、杏仁乳、胭脂膏、东方香水等100余种。年逾6旬的夏先生认为,由商家提供商品以外的赠品促销手段,早已有之。只要不是故意以含混不清的概念捉弄消费者的虚假广告,能够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有关部门是不干涉的。当记者问到老夏,这张比他年龄大得多的广告他是怎么得来的?老夏说,他家的老东西很多,是家藏的。
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中化社”最初生产牙粉,取“福、禄、寿”三星之寓意名“三星”牌,为最早的国产洁齿剂。1923年该厂开始生产最早的国产牙膏,也叫三星牌。由于价廉物美,很受消费者欢迎,被誉为“牙膏大王”。至20世纪30年代,“中化社”产品涵盖牙膏、肥皂、蚊香、化妆品、调味品、化工原料、玻璃器皿等七个大类计200多个品种。“中化社”逐渐成为拥有8个工厂的化工联合企业,形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基本自给的工业制造系统,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日用化学品工业综合性企业。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改名为上海牙膏厂,各种品牌牙膏均集中在“中化社”生产,当时品种有30多种,产量占全国牙膏生产的70%。
据史料记载,作为民族资本家,方液仙很有骨气。1938年他拒绝为伪政府效力,日伪见威逼利诱不成,遂决定暗杀方液仙。1940年7月25日,方液仙离开寓所去办公室,遭暴徒伏击致伤,被绑架至76号汪伪特工总部,不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