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本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消费增速创新低,也远低于市场此前的预期。15日,在中消协举办的“促进消费 反对浪费”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就在限制公款消费等措施的影响下,如何扩大消费、提振内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建议,调整产能结构,重视中低端消费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振消费者信心,建立可持续消费市场。
公务消费受限消费热点转向中低端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限酒令”及一系列限制公款消费的规定,在全国掀起了遏制公款消费和反对浪费转变作风的风暴。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公款消费限制”等系列措施对商品零售销售、餐饮行业波及较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告诉记者,年后前往北京市京深海鲜市场调查时,发现其年底销售量下降了20%左右。“中央动真格,市场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对一些公款支撑的高端消费领域造成了极大影响。”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说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消费形态分,1~2月份餐饮收入4030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餐饮收入1278亿元,同比下降了3.3%。
赵萍正在进行“可持续消费与中国现状评估”的课题项目。她认为,面对国家坚持扩大消费的方针与反对浪费的政策,我们需要营造的是可持续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不同地域之间的平衡、不同阶层之间的平衡,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平衡问题。”
她指出,可持续消费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可持续,消费有规模的增长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其次是社会层面的可持续,超前消费、炫富,都只会造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怨恨,而可持续消费关注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能不能使整个社会变得和谐,幸福指数更高;第三是生态层面的可持续,即消费是否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格局。
开发新的增长点调整生产消费结构
据统计数字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五年前的9.4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万亿元,对整个经济的贡献从原来的39.6%提高到现在的51.8%。由此可见,这两年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中,消费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
任兴洲认为,宏观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这两个数字放缓,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对消费品增速造成了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引发了用脚投票。我们在京深海鲜市场调研发现,央视假鱼翅事件曝光后,基本上所有的鱼翅全部下架,根本卖不出去。”
她认为,很多消费市场的变化与生产环节的盲目扩张、高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消费结构失衡,以及价格快速暴涨有直接关系。“以白酒为例,白酒价格近两年不断上涨,一些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建高端白酒项目,产能急剧扩张,国内白酒产能从2004年的300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11000万吨,速度非常快,因为高端白酒对粮食的消耗更大,所以对粮食的浪费也很大,而百姓对这些高端白酒价格已经望而生畏。”
任兴洲指出,现在海鲜市场,鲍鱼等高端商品进货少了,反而是大众消费的货走得比较快,由此可见,由公款支撑的消费营造的是虚假繁荣,注定不能持久,而满足大众消费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她同时表示,应该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引领新的消费需求,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我们了解到,一些保健酒、功能酒以及其他方面针对新需求的消费,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那幺,面对当前的消费市场,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任兴洲表示,企业希望尽快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性因素,切实为消费市场调整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切实解决连锁企业跨区域发展中的重复纳税问题;经营农产品的企业,由于难以取得正规发票,进而进项税不能抵扣,税负相对增加;一些商贸流通企业提出,应实现商业和工业用电同价等问题……这些问题喊了很多年,但很多政策不能真正落地。”
同时,她认为政府应该进一步改善市场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政府构建安全放心公平公正的社会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条件。”她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引导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遏制产能的盲目扩张,引导行业的兼并整合,形成规范健康发展的局面。她预测,白酒行业下一步将面临行业调整和洗牌。(本报记者 李雪婷)"